营销员大都人品不错,他们也很热爱保险和营销工作。但在日常训练引导下,他们基本上都误入了歧途,使自己与时代发展隔绝开来,难以满足客户的需要。
现在是移动互联时代,近4亿客户改用智能手机。可营销员还拿着老式的按键手机,认为只要能打电话发短信就行。殊不知,这4亿客户大都是中高收入者。如果不能与这些人融合,找谁去做业务?用不用智能手机并非关键,问题的关键是一成不变的训练方式及落后的观念。
首先是“产品导向”观念。这个问题根源在于保险公司。我看到某些公司总部下发的产品宣导材料,基本上围绕产品的包装、话术和卖点展开,看不出什么专业性和针对性,其本质十年未变。总部尚且如此,分支机构就更不用说了。日复一日产品宣导,让产品导向在营销员头脑中固化。他们不知道产品的属性和理财功用,不会定性定量设计保险,不遵循科学的投保原则,只是一味地用某个主推产品的卖点套客户的保险需求,总给人被推销的感觉。其结果,客户越来越反感,开始远离保险。保险行业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,新任保监会主席项俊波甚至用了“十分困难”四个字来描述当前保险行业的状况。我注意到,最近许多公司都在探讨转型,有的公司甚至大张旗鼓地宣传“需求导向”,但结果还是产品导向。新产品不断推出,老产品接连停售,而新老产品基本上大同小异。
其次是“访量定成败”。很多干了十年八年的营销员,还要每天拜访,不拜访就没有业绩。这是一种客观现象,其本质是不按营销规律从事保险销售的必然结果。我常用“卖菜小贩”的例子跟营销员交流。小贩摆摊卖菜,要不了多久便有了回头客,根本不担心客户问题。而营销员做了十年,还得拜访,这一定是卖保险的方式出了严重问题。出了什么问题?理赔难或不能理赔只是表面现象,根本在于不了解专业销售的原则和方法。客户买保险,最希望得到的不是笑脸、送礼和加保,而是在他们发生风险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得到保险金。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。即使客户买了十几件不同的分红保险,因车祸断了一条腿,仍然无法理赔;即使每年交10万保费,发生了严重疾病,还是无法理赔;即便得到一些赔款,也远达不到预期。如此卖保险,客户能接受吗?要知道,营销员所卖的对象大都是熟人和亲友,这些人是因为信任才买的保险,他们上当了,就意味着天下最善良人被欺骗了。保险行业的生态环境必然恶化。访量如果是建立在乱卖保险的前提下,越少对保险行业越有利。
最可怕的是营销员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卖保险有什么问题,还常常以精英和理财师自居。我在讲课时问过不少精英“中国人的平均死亡率是多少?平均健康寿命多长?最近30年住院医疗费用平均上涨率多高?”没有人能正确回答。天哪!这是卖保险最起码的数据,不知道也能卖保险,客户也敢买。可以理解,因为保险公司没有义务训练大家这些常识性的知识。说实在的,保险公司的专职训练人员有几个知道这些常识的?兵随将转,有什么样的将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兵。
再次是“增员定钱途”。保险公司高层常常抱怨营销团队素质不高,感叹增员难。说句公道话,这些纯朴而善良的营销员都是被增员来的。如果认为他们素质低,干嘛要增呢?说到底,兵的素质不高,是将造成的。现在,几乎所有保险公司都在抓增员。他们认为,只要人多势众,就有业绩。这也是个表面现象。因为,中国人都是通过缘故卖保险的,营销员多了,业绩肯定好。但是,人均业务如何,业务品质如何?官方公布,保险行业目前有三百万代理大军,去年人身险保费达到9699.8亿元,而新增个险保费不足2000亿,人均首期保费不到7万。美国保险业,2007年的人均保费高达480万人民币,人均绩效是我国营销员的68倍。美国保险业也在增员,但主要是补充脱落的人员。而增员主要是营管部负责人的工作,个人代理人只管做业务,不考虑增员。营管部负责人平均每年增员5人。美国的营销员年龄也比较老化,平均年龄在45岁,这点与我国的情况有点类似,但不同的是美国40岁以上的从业者是国家的中流砥柱,他们知识丰富,经验高超。而我国保险行业40岁以上者的知识和文化偏低,不能代表时代的主流,无力推动保险业可持续健康发展。我国保险业发展需要增员,但增什么样的人是关键。
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,保险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。当前,我国保险业存在多层次的深刻矛盾,解决这些矛盾十分困难。但如果我们能从日常训练出发,为营销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目标,传授给他们科学的工作方法,为他们装备先进的展业工具,也是实现科技营销转型的有效方法之一。所以说,训练方向调整将决定营销员和保险公司的成败。